近期強烈有感,「如何問好問題」確實是不容易,但因為沒把握「問出好問題」而把問題往肚子裡吞卻更可惜。
不管是在上課聽課、學新觀念、實作新東西,我們常常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因為「不要打擾別人」、「不要顯得笨」就把想要出口的好奇心硬生生吞回去。
上面的現象我覺得可以延伸出另外兩個疑問:「如何不要打擾別人」跟「如何不要顯得笨」。前者單純跟人際關係的拿捏有關,而後者的問題我覺得則嚴重得多,因為它牽扯到另外一個人們常常遇到的難題,也是想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但首先,我們還是先從「如何不要打擾別人」開始。
如何不要打擾別人
「不要打擾別人」是個相對好解決的問題。中心思想便是:能 Google 的就先 Google,不能 Google 或來不及 Google 的就有禮貌點請教別人。雖然這中心思想跟「人不呼吸就會死」這種廢話大概八成像,但我們還是能常常見到 人們懶得 Google 就乾脆放棄讓懶惰殺死好奇心,又或者 Google 幾秒鐘就能得到明確答案卻仍然伸手牌。
當然,對伸手牌的批評可能帶有一點主觀意見(畢竟向別人問問題的目的不一定都是滿足好奇心),但必須要說,能夠隨時隨地使用 Google 真的是件很幸福也應該被善加利用的事。(想想看到百貨公司天花板上的奇怪的玻璃隔板,沒有 Google 要馬上知道它是什麼用途有多難)
如何不要顯得笨
「如何不要顯得笨」這個問題複雜的多。
從字面上的第一層意義,不想要顯得笨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問問題本身同時也是一種對別人的 signaling」。
不可否認,在課堂上問出別出心裁的問題、演講結束後找講者拋出一些印象深刻的提問,都是很好 signaling。展示聰明或認真讓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動機沒什麼錯(同時又能滿足好奇心何樂而不為),但這不代表不別出心裁的問題就是爛問題。
「阿我就沒那麼聰明,我問的笨問題其他人一定都會了」
對我來說,好問題的定義應該是**「只要能夠有效率解決疑問,都是好問題」**。從這個定義也可以看出來,笨問題跟好問題並不互斥。如果一個笨問題可以有效率解決疑問的,沒什麼理由說它是爛問題。
反面來說,我覺得的爛問題則是那些沒辦法有效率解決疑問,浪費彼此時間的,例如:明知故問、不願多想幾秒鐘而問、不先想清楚問題就問。
「但一直問笨問題感覺很丟臉」
不問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最後,都會遇到這個大概是最難跨越的一點,也是人們想問問題遇到的最大阻力。大部分人覺得問笨問題很丟臉,但不把笨問題問出口的後果卻常常要花好幾倍的時間去解惑,或甚至放棄。
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方要回歸到剛上大學時,在 Toastmasters 聽演講最常聽到的那句話:
To start, you don’t have to be good.
But to be good, you have to start.
這種芭樂勵志小語,當時太常聽到總覺得是雞湯灌頂、吐了滿地(單押 x2)。但回頭看才會覺得這種「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敢做」的心態這件事真的影響到人很多,某方面來說也讓人的成長會一直遇到天花板。生活周遭常見的例子實在太多:
因為不夠聰明所以不敢問問題,因為不敢問問題所以沒辦法變聰明。
因為英文不好所以不敢開口,因為不敢開口所以英文不會進步。
因為文筆不好所以不敢寫文章,因為不敢寫文章所以沒有練習沒有批評指教也沒能進步。
因為覺得能力不夠所以不敢投理想公司的履歷,因為不敢投履歷所以沒有機會到高壓環境也沒有強迫成長。
因為覺得能力不夠、點子不完整所以不敢創業,因為不敢創業所以能力不夠、點子從來沒有讓市場檢視過也沒有回饋。
在寫出更多例子恐怕太血淋淋,不禁要讓人潸然淚下。當然,一定有其他方法讓我們變聰明、讓英文進步、讓文筆變好、等等等,但這個想法同時卻也很有可能遇到另一個陷阱:拖延症。
拖延症的兩種型態
大多數人想到拖延症第一個想到的情境就是:
「下個月有作業要交,太棒了,我有一個月可以好好準備。」
然後
「X 的!怎麼剩一天,我的一個月呢?」
接著熬夜勉強壓死線。但幸運的是,雖然作業品質明顯下降,但多虧前面一個月的拖延,每次都能見證自己刷新人類生產力極限的奇蹟。
第一種拖延症雖然傷身,但至少任務達成。因為這種拖延症有死線,所以你會被迫挑戰自我。但有種拖延症沒有死線,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例子一樣,變聰明沒有死線、練英文沒有死線,也就因為沒有死線,我們可以同時拖延又不用挑戰短期生產力,這種負面影響就可以長期延續下去,直到我們有一天舒服的醒來,發現為時已晚。
這種拖延症的挫折不是來自無法完成某件事,而是因為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所以連想做的機會都沒有。
嘗試的解方:目標感、放空
所以針對不敢問問題的現象,或甚至擴大到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心態,最近體會到有兩種心態都能幫助到自己克服阻力。
第一個就是目標感,這個部分就像是把不敢踏出第一步的拖延症強制轉型成挑戰人類生產力的第一種拖延症。回想沒有目標而能輕易踏出的第一步通常很舒服(因為這叫做嚐鮮),但就以英文為例,平常如果沒有目標或習慣,踏出第一步前總是能有很多藉口拖延。但如果下個月要考英文檢定、或是明年目標要出國工作,這些藉口就會因為時間壓迫而消失。
因此,要打敗踏出第一步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想像達到目標的爽度,讓推力支配阻力。沒有目標感而痛苦地踏出第一步,即使撐得過一時也撐不過下次瓶頸。
目標感這部分延伸也可以聽聽羅胖在這集羅輯思維講 19 世紀中國如何面對南京條約的要求。中國看似在戰術上得利,頻頻戲耍英國,但最終一昧缺乏目標的迂迴拖延,最後又被痛打一頓,蒸發了圓明園。
但如果我們不能完全把心思放在想達成的目標上,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接受自己不足的事實,最好就像個笨蛋一樣,什麼都不要想,放手讓好奇心自己完成它的任務。
最後,回歸到文章一開始的開頭,不用等到夠聰明了才敢問問題,問問題就是為了變聰明。畢竟,問問題就是讓笨蛋變聰明的武器。
You don’t have to be smart to ask, but you have to ask to be s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