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收錄於《想說的話,輕輕說:送給台灣高中生的一份特別禮物》一書中。書中由 50 位來自各種不同科系的大四生分享他們的故事給剛要邁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 引自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所寫的推薦序:「這五十個同學的生命旅程都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極富熱情!這正可以讓剛進大學的同學們知道,不管在大學裡你決定要追求什麼(社團、戀愛、實習、學術、交換、etc.),任何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有在於自己是否有熱情。只要有極大的熱情持續下去,通常都能過得很充實。」 這些故事中作者的背景、專業、還有背後的想法都很不一樣,就如同序中所說「任何選擇都沒有對錯」,我想如果是剛升上大學的我應該也能從書中得到各種不盡相同但同樣有趣的想像。
博客來連結:http://bit.ly/2X4Hw88
(以下是我在書中故事的原稿,實際在書中所呈現的篇章有再稍作修飾)
《一張小抄》
前言
胡程維,師大附中 1335 班,現在就讀台大財金輔資工。擁有無可救藥的樂觀與好奇心,希望在離開這浩瀚宇宙前可以留下自己的一點痕跡。
晃眼間,收到那封恭喜入學的信已經是將近四年前。回想起來,如果要給當初高中剛畢業的我一個完美的大學計劃表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重來一次每件事不會一樣幸運地串在一起。但如果有機會,我會想給現在剛要升上大學的你一張小紙條作為小抄,紙條上畫著八張車票、一副眼罩、一顆籃球、以及一個數字 1461。
八張車票
時間回到大一上學期,高中時當了社聯會主席、畢聯會主席,打了三年籃球隊,以世俗眼光可能可以算是「高中勝利組」的我,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卻充滿了迷惘。因為在高中時我只要專心三件事:把球打好、把活動辦好、把書讀好,但在大學眼前可以做的事突然間變得無限多,我卻不知道我到底要什麼,我高中只要專注在幾件事上的成功方程式在大學完全不管用。
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學期,我不知道該從大學得到什麼,只知道我必須要嘗試去尋找答案。某天,我偶然看到了「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的演講,看到她在偏鄉教育的付出。我想,也許我可以嘗試先從「偏鄉教育」尋找答案。於是我決定自己一個人跑到陌生的國度做教育志工。在上大學後的第一個寒假,我搭上了飛機前往印度,一個我只知道路上會有牛、咖哩很辣、泰姬瑪哈陵很漂亮的國度,一待就是四十二天。
在印度,我做志工的地方是一個很特別的教育機構,專門為無法負擔學校學費的小孩提供基礎教育。平日,我每天要走快一個小時去教小朋友們英文。教育機構裡沒有水,甚至也沒有電,所以每天只能絞盡腦汁用各種遊戲、比手畫腳跟塗鴉慢慢去教他們最簡單的英文。
第一次從學生轉換了角色,我作為老師從孩子們身上學習到的遠比自己預期的多。即使物質匱乏,機構裡這群可愛的生物們卻總是快樂地跟我分享著一包包小零食。每個小孩子都是那麼天真,但他們卻需要付出比我們多無數倍的努力,才能拿到那張能夠翻轉自己生活的門票。
離開教育機構的最後一天,平常最頑皮的那個孩子哭了,也許是意識到沒有大哥哥可以再陪他玩飛高高的遊戲。離開這些小孩時我才深深感覺,我們,特別是幸運能受到高等教育的我們,都應該要為除了自己以外的更大群體努力,為那些在起跑點上落後我們很多的孩子們多付出一點。
從印度回來後,我依稀在嘗試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看到了一點方向。雖然沒有明確答案,但在教育機構教小朋友的過程中,我認知到能受良好教育是件幸運的事,而我也有責任要再更努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更努力成為一個有能力為像那些小朋友一樣的孩子多付出一點的人。
回想在印度的日子,就像是搭上一輛特快車駛離熟悉的舒適圈,強迫自己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在一段不用上課的日子裡去嘗試尋找一些答案。但很明顯地,這輛特快車並不是說開就開,而是大學後每過一個長假,你能夠搭上特快車的車票就少了一張,你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去尋找答案的機會就少了一次。
對於剛要升上大學的你,恭喜你,你即將領到這八張特快車的車票,大學四年的這八個寒暑假很可能是人生最後,也最自由可以讓你展開一場大冒險的機會了。只要你願意推自己一把,在迷惘時強迫自己去嘗試找尋答案,這八張車票,可以讓你駛往你從來沒有探索過的地方、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環境。
一副眼罩
大一下學期,從印度回來後的我遇到了新的問題:我過得太舒服了。學校的課業與活動彷彿高中翻版,我不需要很努力就可以應付的不錯。這樣的感覺好像原地踏步,讓我想換到一個不舒服的環境去追求更快的成長。不想侷限在學校的環境,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要想辦法在暑假去一家自己喜歡的公司實習看看」。
一個單純的想法,我先後嘗試了好幾十家公司,全部慘烈碰壁。一直到暑假前的最後一家落空,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只是個大一,什麼經驗都沒有的一張白紙,好像沒有理由能夠贏過那些在面試時看到的大三、大四,甚至研究所的學生。這就像我在打擊區被投手三振,但我實力不足到甚至連球棒都沒帶。
七月中,暑假開始了,徵實習生的公司越來越少。在快放棄的時候,突然看到那時候對他們行銷的專案印象深刻,想要等到大三去挑戰看看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竟然在徵行銷實習生。雖然網站上寫著限大三以上的門檻,但我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就硬著頭皮丟了履歷,閉上眼睛假裝沒看到門檻就按了送出鍵。
公布面試名單那天,等了好久好久,結果再次沒有收到面試通知,最後密了粉專,想要確認是不是沒有面試機會了。粉專過了許久之後回覆,「你好,就在剛剛有加開了幾個面試的名額,有幫你確認你應該是其中一位!」
就這樣奇蹟似的從再次的石沉大海中起死回生。我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所以也不敢去想跟我一起面試的人會多厲害,就開始拼了命做功課練習面試。面試前一週的每天起床就開始研究各種集資平台、蒐集與分析各式各樣的集資案例,像準備指考般寫了十幾頁滿滿的筆記。最後經過兩次面試,經歷更多緊張的等待,竟然讓我幸運擠進了錄取的窄門。還記得最後終於收到錄取通知的時候,除了因為達成階段性目標的鬆了一大口氣外,也像收到了一場挑戰的入場卷一樣,開心地在房間裡大吼了大概兩聲,既興奮又期待在貝殼實習的旅程。
到了貝殼放大後,我從零開始學習了行銷的各個面向,從策略擬定、文案撰寫一直到廣告投放,也見識到了業界的人是如何做專案管理,還有一家新創公司是如何運作。而最重要地,貝殼放大讓我能暫時藉由這些比自己有經驗十倍以上的人的視野看世界,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幫助自己了解之後該往什麼方向努力。最後在實習結束後的一年,我甚至還靠著在實習時學到的技術,成功完成一項群眾集資案。
在貝殼放大的實習,能夠靠著加開的名額擠進面試的確非常幸運,但回頭看如果當初看到實習門檻高又限大三以上就放棄,後續能夠擠進加開名額的可能性就是零。面對再渺茫再不可能的機會,閉著眼睛深呼吸,就像戴上一副眼罩無視所有告訴你不可能的訊號,只要願意嘗試都還是有可能性的。如果像我當初一樣幸運,拿下眼罩後,無視不可能的勇氣也許就能帶你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一顆籃球
時間來到我即將要畢業的此刻,回想在上大學前有什麼根深柢固的想法在這四年完全改變的,我想最大的改變就是關於「自律的重要性」。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加入運動校隊,到高中畢業連續練了九年,這些運動訓練教我的就是「努力可以帶來改變」。努力練習運球會降低失誤的次數、努力練習投籃會提高投籃的命中率,而我相信「是自律讓我有意志力可以努力練習」。但上了大學後,我卻發現「我的自律是會挑食的」。對於我喜歡做的事,我可以很自律的持續投入,甚至努力到幾乎忽略了疲勞。但對於我不喜歡的事,我的自律卻派不上用場,取而代之的是逃避與拖延,甚至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是有毅力的料。
在大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後我才發現,那些自己最欽佩、最欣賞的人,他們接近瘋狂的努力都不是因為他們「很自律」,而是因為他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自己在做的事。他們努力的原因不是來自「因為我天生很有毅力」,而是來自「你不覺得這件事超棒超有趣的嗎」。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如果做得不好,他們「失敗的挫折感比別人低」,而如果做的很好,他們「成功的成就感又比別人高」。他們不僅是熱愛所做的事,而甚至是對這些事上癮。
回頭檢視我原本的想法,我發現一直以來並不是「自律讓我努力練習」,而是因為我很喜歡打籃球,每次投籃進球就會有自己「強的不可思議」的嚴重錯覺, 沒進又會催眠自己「再多練幾球就進了」。就是這樣的喜歡,讓我「不需要自律,就能單純沈迷在努力練習的過程中」。
來到大學的課堂中,我發現我沒有在本系的課程中找到這種沈迷。我喜歡在生活中用財金的概念幫助我做判斷,如「有限理性」、「邊際效益」等,但我對傳統財金系畢業後的工作毫無熱忱。因此我知道我需要尋找,尋找像那顆籃球一樣讓我沈迷的事物。
尋找能讓自己沈迷的事物是個充滿挑戰的過程,這代表你有時候需要放棄之前努力累積出來的優勢,去嘗試一個可能會讓你充滿挫折的陌生領域。就像高中剛畢業的我,辦了三年的活動卻要從零開始學習行銷,跟那些比我厲害的人一起工作。又如同在之後的日子,花了不少時間在財金課業上卻決定要轉換跑道,最後發現自己沈迷的是能做出讓很多人使用的服務,因此開始自學程式,然後回到學校修了更多資工系的課,並在之後努力到軟體公司實習。
我們在升學路上總不免聽到人們抱怨,教育制度讓我們沒有時間尋找自己的興趣。尋找自己的熱忱是累人的,但如果我們在上大學前沒有時間尋找,就更要把握大學這四年的時間,去找那一顆屬於你的籃球,讓自己可以用接下來更長的時間去沈迷。
數字 1461
四年,總共約 1461 個日子,是步出校門的距離。在剛上大學的那一刻,就知道未來的每一步該怎麼走是相當困難的。如果有人跟當初的我一樣曾迷惘於未來,在老了四年的現在,我能給最好的建議是:「在接下來的 1461 日子裡,要努力尋找,找到那個讓你能單純沈迷而努力的事。如果遇到限制,要有勇氣戴上眼罩無視所有告訴你不可能的訊號。如果遇到迷惘,記得你有八張特快車的車票可以嘗試去尋找答案。希望在車票用完的那天,你已經在你嚮往的地方了」。
後記
大概是去年年底接到冠儒的電話談到這個要找 50 個人來寫書的大計畫,能寫點文章又感覺有機會能夠對高中生有點益處,覺得何樂而不為就一口答應了。
但要開始準備擬方向時,越認真思考要寫什麼,我自己其實就越心虛,因為知道自己沒有厲害到有資格傳承什麼觀念或想法,是確定性夠高到一定能夠被重複驗證。按照我最喜愛的作者 Nassim Taleb 的說法,也許我只是「 幸運傻瓜」,我所擁有的想法可能只是剛好靠著隨機性而得到還不錯的結果。
所以與其目標是要傳承什麼觀念或想法,我想單純講自己的故事還有自己當時的想法可能是比較合適的方法。所以就這樣在今年寒假美國行的最後一天,待在 Santa Clara 的咖啡廳一整天完成了這篇的大部分篇幅。但也如同上述所說,這個故事裡可能充滿了運氣,所以在閱讀時記得保持著懷疑的態度而不要全盤接受。
最後,感謝冠儒的邀請以及負責我的編輯若鏡給我寫作上的建議。也許幾年後也就會覺得這篇文章寫的不夠成熟,但很榮幸此時此刻能成為這本書五十分之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