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開始做年度紀錄的第六年。
覺得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什麼。這個想法讓我能更專注但也更輕鬆地做選擇、過生活。延續 2020 紀錄,去觀察自己做事的動機,如果只是因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而想做的事多半不是好玩或長久的事。不用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多獨特、不用證明自己做了什麼事、負擔得起什麼消費、找的工作好不好、認識誰、去了哪裡。排除了外在動機,大部分的選擇都變得相對簡單。
拜 Covid 所賜臨時買了機票回台過冬,在防疫旅館裡跨了 2020 到 2021 的年。沒辦法亂跑讓我能跟著兩地朋友在 NYC 跟台灣視訊跨兩次年。2021 隔離的天數加起來要超過一個月。在台灣很療癒,去苗栗南莊完成了每年都要在台灣露營、在台灣一個月體重直接加五、莫名的喜歡上半夜在台北騎 YouBike。
這年看的書們與他們筆記放在了 Books I Read in 2021,有了 Kindle 跟 Audible 後更容易吸收原文書。喜歡的非小說中,《How to Live》跟我在思考的哲學想法有著最大的契合,《The Tyranny of Merit》闡述了我在台大時常常在反省的事,《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跟《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都有一點玄但適合反覆品味的,《Show Your Work》給了我更多厚臉皮去公開地寫文章。流浪地球跟天橋上的魔術師都是讓人無法罷手的小說。剩餘十幾本書的介紹就看 Medium 吧。
這年印象中最常聽的樂團還是草東跟椅子,然後是 LCD Soundsystem、deca joins、Tricot、拍謝少年、Linkin Park。喜歡的單曲有 Puzzle Man 的 Love is the Answer(謝謝威霆)、Alfa Mist 的 Keep On、Francis and the Lights 的 May I Have This Dance、Frank Ocean 的 Self Control(謝謝 Angelica)、How to count one to ten 的 idyllic landscape、Paranoid Void 的 null(謝謝 Yoding)。再次感謝各路同仁推薦。
對 Stoicism 有更多的練習。除了純哲學,在佛學看到它的影子,也在心理諮商裡的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看到它的其他應用。感謝 Sharon 的介紹!
在 New York City 也待了一陣子。第一次覺得自己不再是這個城市裡暫時的過客,是發現原來自己能記起 F Train 在 Manhattan 的每一站。少了剛來時是困在 Roosevelt Island 的甜蜜拘束,多了更多跟 NYC 的連結。也像在台北一樣有了自己的咖啡廳地圖,有了 bar-hopping 習慣的路線,有了朋友造訪必去的餐廳。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慢慢累積自己的記憶和看法,從一個地點導航到另一個地點也越來越少需要 Google Maps。第一次在 NYC 看雪、看煙火。逛了更多的畫廊、博物館,展覽裡從一個新藝術媒介到另一個新表現手法,唯一熟悉的還是那個無所不在的老朋友 Andy Warhol。
一百個人有兩百個對 NYC 的想法,我想是因為這裡有無限種組合可以探索。我懷念 East Village 的年輕、K Town 的混亂、Bushwick 的文青、Williamsburg 的藝文、Hell’s Kitchen 的咖啡廳、Upper East 的平靜、Midtown 的多元、LIC 的過於現代、Greenwich 的清幽、Elmhurst 陌生的熟悉感、NoMad 的寫作沖照片例行作業。Soho 和 Noho 總能讓我充電想起我為何而來、China Town 能解肚子裡的鄉愁、Lower East 給了最多模糊的晚歸記憶。慢慢賦予了每個區域不同意義,但區域間的界限卻又漸漸不再清晰。總有些瞬間在街上可以理解 Edward Hopper 在 Greenwich 時所感嘆城市生活竟可以同時如此地擁擠而孤立(how crowded and yet isolated city life could be),但每個在城市裡嚮往當 Flâneur 的晴朗下午卻又總被四周的美好悄悄提醒自己和其幸運能身處其中。在有時喧囂過頭的地鐵上,想著忘記從誰那聽來,最適合描述這個城市的形容詞是 Saturated。但也許更多的時候,活在我記憶裡的是更純粹的 Splendid。
看了第一場 Broadway 是 Hadestown、去了好多次 Fotografiska 跟 Printed Matter。虧渝修的福在 Comedy Cellar 看了有 Louis CK 壓軸的 Stand Up Comedy。我最愛的書店兼咖啡廳 Book Club 晚上七點過後禁用電腦讓我不知所措了好一陣子。Jacky 帶我、莫絲羽還有 Tiff 去吃的 Coppelia 直到現在還是我最愛的餐廳。Bharat 帶著我第一次參加了 Diwali。
強迫自己用英文輸出大部分的內容,因為我認為用英文溝通相對於中文通常是更雙向的。使用中文的人通常比較能使用英文,但使用英文的人不一定。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只使用一個語言溝通,我相信使用英文相對於中文而言是更有包容性的(inclusive)。
對於使用英文有更多的想法。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一個人的口音應該要是其特點而不是缺點(feature not bug)。因此需要注重的是發音與表達能力,而不是口音(雖然我總是亂發音還要一直麻煩別人糾正)。除此之外,在一個語言的使用上有口音通常代表精通另外一種語言,因此一個人更應該學會以自己的口音作為特色為榮,而不是因此而自卑。每當開口但擔心自己英文不夠好時,提醒自己通常只有英文不夠好的人才會在意別人的口音。如果我的英文帶著口音,那表示我至少精通另外一種文化,要自我催眠那是種優勢。
學會堅定地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剛來美國的時候曾經糾結過是否要取一個「英文」名字(Anglicized first name),但現在我很開心能選擇持續用一個父母賦予我,我也自認更能代表我自己的名字。每次自我介紹時我會用字正腔圓的國語說 I’m 程維,非中文母語者通常要苦盡舌汁才能勉強發出類似 Cheng-Wei 的音,在 Email 裡我也常常被不認識的人稱為 Cheng。也許使用程維這個名字讓我沒那麼容易被記住或是稱呼,但我從來不後悔,也很開心我的朋友跟同事們都能用我的名字稱呼我。就像我在 2020 紀錄裡面寫的,「學習別人的文化,學習適應別人的文化,學習在適應別人的文化時融入自己的文化」。小籠包就是小籠包,不是 Xiao Long Bao,更不是 Steamed Dumpling。套句鱸魚說的,「這東西原名就叫小籠包,不需要創造一個走樣的新名字去成全旁人的記憶,否則自我認知已經拋棄了一半。義大利人不會這麼做、日本人也不會這麼做。」
看了 37 部電影,算是印象中看了最多很喜歡的電影的一年。最喜歡的是重看的《盜夢偵探》。接下來是《里斯本夜車》、《藥命俱樂部》、《游牧人生》、《阿拉斯加之死》、《海上花》、《異星入境》。下一個梯次有《千年女優》、《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駭客任務》三部曲、《賽道狂人》、《心靈捕手》、《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愛情不用翻譯》、《酷愛自修室》(Dating Amber)。終於補了一些一直以來想看的經典。為了寫紀錄才查的中文翻譯有些還真不出所料的讓人匪夷所思,運氣好能在少一層中文翻譯詮釋前就能先看過電影。
在美國看了第一場現場 Tycho at Brooklyn Mirage(感謝 Momo 跟 Sean)、然後在 Music Hall of Williamsburg 聽了 Summer Salt、Covey、 Breakup Shoes、去了傳說中的 Pitchfork 在 Chicago Union Park 參加了第一場美國音樂祭、接下來還聽了 Men I Trust 與 LCD Soundsystem。LCD Soundsystem at Brooklyn Steel 是我這幾年看過最喜歡的現場(感謝 Renzhi)。生活在 NYC 對於看現場實在是幸福,能認識各種朋朋一起聽音樂更是幸運。年初的時候獨自在台灣去聽了 deca joins,原本只是想一吐去不了 Punkers Three 的怨氣,沒想到會在對 deca joins 無感不知道幾次後莫名被圈中,只能說世事難料。
Chicago 的夏天很美。九月參加 Pitchfork 順便去了各種咖啡廳刷題找工作。沒有太多時間的觀光就足夠讓對這個城市留下好印象,但也不排除我只是喜歡好天氣、酷建築與在文青的咖啡廳刷題。
在 Cornell Tech 待了第二跟第三學期。太常在 Bloomberg Center 一邊寫作業一邊跟庭宇還有姐夫唱卡拉歐虧吃雞塊到看日出。從 The House 13D 搬到了 8I,送走了五月就畢業的朋友們。騙吃騙喝的在 Makerband 跟 HICOCHAN’s baby 打了兩個團的木箱鼓,但還是對音樂一竅不通,還好靠 Ev、Bryten 跟 Angelica 凱瑞以及加油團力挺矇到了 talent show。從 Charlie 那邊學會做 brownie(或者說從 Amazon 訂 brownie)、從 Colin 那學到在島上半夜釣到的 striper 不能吃也不會脫衣服。
誤打誤撞一頭栽進了 AR/VR,從自學到修學校課、然後進了 XR Collaboratory 做了幾個相關的專案跟研究。做了在 VR 裡模擬 AR,做了用多個 Kinect sensors 做 3D 的即時環境重建(Real-time 3D Reconstructed Environment),傳送到 VR 頭盔(Oculus quest headset)跟 AR 使用者(帶 Microsoft HoloLens)做遠端協作(Remote Collaboration),做了一對多遠端協作的視角分享(View Sharing),還做了奇怪的射擊遊戲。能有機會做到這麼多有趣的專案真的很幸運且始料未及,感謝我的老闆 Herald、最後加入的 Abe、還有最棒的趴呢 Angelica。在來 Cornell Tech 前完全沒有預料到會花這麼多的時間泡在 AR/VR/XR 裡,但這是最好玩的誤打誤撞。
跟朋友們一起用兩堂 Studio 課做了 Plaza,一個可以讓使用者在任何網站留言討論的 Chrome Extension,讓人可以隨時一鍵把任意網頁變成 subreddit。感謝 Alex、Bharat、Charlee、Malcolm,一起鬼混總是很好玩!
暑假在 Amazon 實習了三個月,第一次體驗在美國工作、第一次在大公司上班、第一次遠距。一直沒學的 Java 終於因為工作好好地學了。在大公司實習從內部系統學到的遠比在業務邏輯學到的多,踩到坑也多。也淺淺地體會到要有效地管理大規模的人遠比應付大規模的流量難,且兩者的複雜層度不在同一個量級。
因為在 Amazon 實習的關係蹭到去 Seattle 一個禮拜進辦公室順便體驗當地的機會。夏天的 Seattle 有點太夢幻,Amazon 的辦公室有點太密集,Keys on Main 的演奏有點讓人太沈醉(物理上)。
去了 Cornell 在 Ithaca 的本校區參加其他人的畢業典禮。行程規劃天才如我安排在去的山中露營,差點讓當屆優秀畢業生 -4,因山中酷寒英年早逝。
Ev 帶著我跟其他朋朋在 NYC 騎了幾次腳踏車長征。雖然每次都騎到腳沒了,但在單車上瀏覽這個城市的角度總是讓人懷念。
跟 Evan 一起開車去了 Boston,找家樑放鬆的行程變成 Whiskey 跟撥蚌殼的進修課。感謝家樑給的底片相機,從此我每天出門都要多記得帶一件物品。喜歡上了拍底片,從六月在他家門口拍的第一張底片到 2021 年底拍掉了五卷。
在 Terra Blue 跌入了讓我徹底沈迷於這個城市的瞬間(這個瞬間大約三個半小時)。沒有計劃地踏入一間 Jazz Bar,下次回神已經待了三個半小時。完全投入在自己表演裡爵士樂手們是我的死穴。謝謝 Momo 還有來 NYC 一起整天酌酌的家樑!
2021 年寫了 28 篇文章。HyperLogLog 介紹了一個神奇演算法,讓你用手指就可以即時算出一個地方累計有多少不重複的訪客數,而且即使有成千上萬個訪客也不成問題。I Don't Have Time 寫了我認為人們口中「沒有時間」是什麼意思。其他還有 25 篇的 Weekly I/O、 1 篇年度回顧。我要多寫很多文章。我要先重量不重質。
因為隔離的時間太多,不小心認真重新設計了 Weekly I/O 的電子報計畫。一切都是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特別是長遠看來自己覺得有價值的能力(寫作、英文、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逼迫自己用 Weekly I/O 來 Learn in Public,即使現在還很不足但還是要認真且公開地寫,順便測試自己能否提供一些些的價值給其他人。雖然這個電子報幾乎完全是為了我自己而寫,但我也很常在要怎麼樣提供更多價值給讀者。寫到下筆的現在也快兩年(歷經幾次停更),我也好奇這個計畫會延續多久。
經過前一年找實習以及在 Amazon 一個暑假後,對於在美國找工作少了很多憂慮。找工作與面試都變得很能用平常心應對,對於我可以控制的部分(刷題、面試)我覺得能有一定掌握了,對於我無法控制的部分(景氣、運氣)我完全不在意,就用一直嘗試讓他均值回歸。最後還是一家新創都沒有面試到,在三家大公司中選了 Google。詳細找工作的想法記在了美國軟體工程師實習與正職求職心得。
在 NYC 看了三場 MLB。感謝 Alex 與他的律師朋友,第一場 MLB 就用過於美式(或者說 Philly 式?)的方式體驗。沒想到在 Yankee Stadium 也可以 Tailgate。攝取的酒精比 Chapman 當天的球速還要爆量,還去了我印象中前幾鬼扯的場景:怎麼會有人在酒吧裡的牆壁鑽一個洞,然後把洞當成櫃檯讓人從隔壁 Taco Bell 的倉庫裡點食物?跟 Ev 還有 Tomo 去了第二場 Yankee!也跟同鄉人們去了 New York Mets 的台灣日。
在 Barclays Center 看了 Nets 打 Wizard。多虧 COVID 我們幾乎包場了第一層看台的一個座位區,享受疫情的 NBA 福利。那場見證了 Griffin 幫 Brooklyn 打的第一場比賽。Irving 還沒自主禁賽、Harden 還沒生氣氣、Durant 還有小貓幫手們。
還是繼續保持著對籃球的熱愛。住的地方樓下就有不關燈的球場,任何時候(通常是半夜)想要投投籃練練球都零阻力。在學校打球到讓群組名稱能為我改名算是生涯最精華(somebody stop Cheng-Wei),謝謝 Charlee。但出了 Roosvelt Island 小島在外面就討不到太多便宜還常常被電。還好沒有放棄習慣,隔一年到 2022 才能完成 2020 年訂下在紐約打籃球聯盟的願望。
第一次跟家人過感恩節。記憶裡第一次跟家人一起裝飾聖誕樹,第一次包春捲,一起看駭客任務。
在 Seattle 的最後一個晚上,我在一間面著湖的義大利餐廳聽書聽到《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裡的一句話,「Not giving a fuck does not mean being indifferent; it means being comfortable with being different.」。
這次 2021 年度紀錄在 2022 年九月動筆真的有點太晚了,很多想法都忘記是去年還是今年想到的。在離開 NYC 也離開 Cornell Tech 的 2022 九月,很懷念那些可以用現在式而不是過去式描述的感受。英文寫作沒有進步太多,中文倒是體感能察覺退步常卡詞。
年度紀錄真的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混亂流水帳。最近看《It Was the Best of Sentences, It Was the Worst of Sentences》裡寫說「Thy Reader, Thy God」,反觀我這樣無視讀者亂寫實在是不良示範。我希望寫中文時能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晶晶體,但想要能完全不失真不妥協地表達心中所想,我的中英文道行可能還是不夠,有英文的部分請原諒我沒有找到好的中文替代詞。還是相信要寫的越多越透明,但如果寫作是寫程式,這篇文章應該就是義大利麵程式碼,好吃!
最後偷渡一句總結 2021 來自 Robert Anton Wilson 的話,「You are precisely as big as what you love and precisely as small as what you allow to annoy you.」。積極樂觀、感恩惜福。
新年快樂!